山东法制传媒网:(徐宪彤)为进一步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东阿县落地落实,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立足工作实际,坚持制度、文化、品牌三元驱动,建立健全沿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谱写沿黄特色调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制度约束力,夯实特色调解之基
(一)建立分层联动机制。县司法局立足自身职能,持续整合资源,构建“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调解结构,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调解组织网络。针对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根据其性质进行风险评估,分为红黄蓝三个预警等级。其中蓝色预警代表低风险,主要包括家庭琐事矛盾、邻里摩擦纠纷等,由村级调解员日常疏导。黄色预警代表中风险,主要包括可能引发持续矛盾但尚未升级为群体性事件或刑事案件的纠纷类型,如宅基地边界争议,由镇(街)调委会跟踪进展。红色预警代表高风险,主要包括涉及群体性事件、可能引发刑事案件的纠纷,由县级调委会及相关部门联合处置,避免大规模上访。
(二)健全多元融合机制。探索推进“两所共建”“访诉调对接”“警民联调”等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子,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联合综治办、信访、派出所等部门,共同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推动矛盾纠纷“一条龙”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化解。指导成立商事、婚姻家庭、旅游、电力和知识产权纠纷等13个行专类调解组织,联动公安、法院、检察院、综治中心等部门,实现多元融合,共织调解网络。
(三)完善排查预警机制。全面抓好“排查”基础性工作。加强“日常排查”。每周组织人民调解员开展日常走访,注意发现纠纷问题,及时上报研判,及时介入化解;开展“集中排查”。在全国“两会”及其他重要时间节点,组织法律顾问及专职调解员开展上门排查调解服务工作,为纠纷当事人提供方便;组织“重点排查”。对易产生矛盾纠纷区域,分时段针对性排查,对排查出的纠纷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落实好责任人,跟踪防范,掌握动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争取将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防范在先”。
以文化渗透力,铸牢特色调解之魂
(一)传统文化赋能调解实践。将“礼让和谐”的传统智慧融入宅基地、邻里纠纷调解,凸显传统文化对调解的价值引领。例如,铜城街道“老付调解室”在处理卢庄村相邻权纠纷时,援引清代“六尺巷”典故,引导村民各退一步,成功化解一起长达3年的道路通行权争议。大桥“和平”调解室积极发挥调解员“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在处理宅基地纠纷时将村规民约与法律规范结合,在宅基地争议中既讲法理又重乡情,增强调解的文化认同。
(二)地域文化融合调解创新。深挖东阿本地特色文化,将黄河文化、阿胶文化、鱼山曹植梵呗文化、刘集苫山一门父子三进士的忠孝文化等与现代调解工作理念相结合,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调解”体系。例如,新城司法所在举办阿胶文化节活动期间,通过设立临时调解点,安排经验丰富的调解员现场办公,及时化解游客与商家、游客之间的矛盾纠纷,形成“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示范效应。大桥司法所将黄河大秧歌、木版年画等非遗元素融入调解场景,以文化共鸣软化矛盾对立。鱼山司法所在调解中讲述鱼山与曹植的故事,向当事人传递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解决矛盾的思路,引导当事人以平和理性的态度看待纠纷。
(三)法治文化直击调解源头。依托沿黄区位优势,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成全河首个以《黄河保护法》为宣介主题的法治广场——东阿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同步打造“一河两村三景四山五镇”法治文化阵地集群,串联郭口村、艾山风景区等点位,形成“大美黄河·法润东阿”沿黄法治文化带品牌。同时,加强法治文化宣传,创作法治剧场《遮阴怎么办》、情景剧《恋爱期间送的东西可以要回吗》等作品,巡演10余场,以案释法,增强群众依法维权意识。通过文化浸润,实现“矛盾少发生、不发生”的长效目标。
以品牌影响力,提升特色调解之效
(一)形成沿黄调解品牌矩阵。依托沿黄区位优势,弘扬黄河文化的和谐、包容、友善等价值理念,打造“有事来聊”系列品牌调解室15个。其中“九顶艾”调解室聚焦黄河流域土地承包、环境污染等纠纷,年均化解案件超150件,群众满意度达98%。“和平”调解室联动农业合作社解决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纠纷,助力“姜庄黄金梨”等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链稳定。“金牛”调解室结合当地文化和特色,在解决土地纠纷、经济纠纷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专业、高效的调解服务。
(二)实现品牌分类与功能互补。加强基层调解队伍建设,调解队伍由人民调解员、村干部、法律顾问等多元力量组成,遵循“沟通靠情、办事靠理、调解讲法”的工作思路,采取不同矛盾调解工作法,分类打造“一所一品”调解格局。如牛角店“1+6+N”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新城“四联工作法”、高集的“警民联调”、姜楼的“两所共建”、陈集的“诉调对接”、铜城“田间恳谈+家访疏导”模式,严防“细枝末节”,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三)打造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品牌。聚焦行业纠纷特点,通过整合专业资源、构建协同机制、强化法治保障,打造行业性专业调解品牌,形成“专业团队+标准流程”的调解模式,有效破解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等跨领域复杂矛盾。例如,婚姻家庭纠纷调委会采取“四化”即专业化、多元化、柔性化、人性化的措施,妥善化解婚姻家庭纠纷,2024年以来共化解婚姻家庭纠纷490余起,平均调解周期缩短至3天;道交一体化调处中心按照“1+1+3+1”模式,组建“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调解员”工作团队,集中处理道交纠纷的调解审判工作,实现纠纷一站式解决,2024年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0%。
在制度、文化、品牌的共同作用下,东阿县沿黄特色调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推动基层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实质化解”,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枫桥经验”齐鲁样板。下一步,东阿县将继续深化沿黄特色调解工作,不断完善制度规范、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影响力,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