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增强农民法律意识。近年来,山东省邹平市立足司法行政工作实际,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抓手,拓宽法律服务覆盖面,提升普法宣传质效,凝聚多方合力助推法治乡村建设,推动“心安邹平”建设走深走实,全面形成大普法格局。2023年1月,邹平市着力打造的基层法治样板—好生街道乔家村,成功入选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迄今为止,邹平市共有4个村入选,数量居滨州市首位。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多极法治支撑力
一是抓牢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县镇两级党委全面依法治市、依法治镇(街)委员会在法治建设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借助每月开展的主题党日对村两委开展常态化法治教育,通过党委巡察、法治督查等开展法治建设检查,确保法治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今年法治督察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完成对第一轮次11个部门单位的实地督察(年度计划25个单位),摸排发现问题矛盾纠纷疑难16项,其中,当场化解8项,其余问题均已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限时完成。
二是推进基层自治。在全市建立镇街党政办牵头、司法所配合、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共同参与的基层合法性审查工作组织架构,引导“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依法参与审核村集体合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依法公开村级事务等事项,真正让民主走向基层“烟火深处”,目前,全市各镇街已实现合法性审查人员全覆盖。以好生街道乔家村为例,该村通过不断规范村务管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整理不符合法律法规老合同78份,减少了因合同不规范造成的集体土地300余亩,挽回因合同造成的集体损失近500余万元。
三是凝聚法治力量。坚持“党建引领法治建设”工作思路,落实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督促村两委班子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实现党建法治融合发展;通过村内选任、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建2629人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实现县镇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专职调解员两个“全覆盖”,近三年来,年均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500余件,有效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全市16镇街均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在全省率先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向全部镇街延伸,推动行政执法权限和执法力量向基层下沉,有效解决了镇(街道)有责无权“管不了”、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管不好”、县级执法部门鞭长莫及“看不见”等管理真空和执法空白的问题。
二、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夯实多元法治保障力
一是织密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在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设法律咨询业务,设立“律师直通车”,开通“4262148”法律服务咨询热线,109名专业律师轮流坐班答疑。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个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58个村级司法行政工作室,实现县镇村三级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年均开展法律咨询6500余次,解答法律热线3000余次,真正打造形成法在身边,群众只进“一扇门”,便享公共法律全服务的工作体系。
二是强化服务支持。1.优化法律资源配置,服务覆盖全市858个行政村,严格落实法律顾问工作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确保法律服务工作质效;2.从本市各律师事务所抽选45名骨干律师,组建“法润邹平”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基层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公益法律服务,引导基层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村法律顾问年均解答群众法律咨询8000余件、开展普法活动900余次、参与基层事务管理300余件,参与纠纷调解260余件。以黛溪街道北关村为例,通过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聘请法律顾问,引导村民依法表达诉求,近年来,该村因企业用工、工程建设等引发的一批矛盾纠纷均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是拓宽服务渠道。按照“数字法治、智慧司法”的创新理念,整合全市法律资源,着力打造网上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网上调解、公证咨询、法律援助等综合性法律服务,初步形成立体化、信息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网络矩阵;在全市部署山东“智慧调解”系统,对各镇街发生的矛盾纠纷及时调解、同步录入,今年以来,全市共计调解纠纷2896件,调解成功2895件;以“邹平司法”微信公众号为主阵地,推进法律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今年以来,利用新媒体发布法治宣传信息500余条。通过打造多元化网络服务平台,有效填补了传统法律服务盲区和空白,缓解了律师资源不足、服务窗口资源紧张等问题,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强化普法宣传教育,提升多维法治引领力
一是找准宣传突破点。针对普法宣传中部分基层单位思想上不重视、宣传形式不能有效贴合群众需求的难题,将培育“两人”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以镇街为单位,定期组织“两人”进行培训考试,参训率、考试及格率均达100%。印发《邹平市“1名村(居)法律顾问+1名法治带头人+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方案》,同时,联合邹平市妇联印发《邹平关于深入实施全市妇联“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的通知》,在全市实现以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的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已培养3438名“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基层组织人才优势,组织村(社区)妇联干部充实调整到“两人”队伍,把村(社区)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和“两人”的乡土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进一步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助力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提质增效。今年以来,“两人”已参与调处化解矛盾纠纷600余件,线上、线下开展“法律进万家+普法零距离”“两人”培训全覆盖。
二是扩大宣传覆盖面。面对农村面积广阔、普法宣传范围不全面,普法合力不强、普法队伍建设薄弱的现状,全面强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实,制定出台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有序开展“龙头引领”“普法惠民”等4项普法工程。着重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16镇街均成立专兼职普法志愿者队伍,通过发放普法宣传单、现场法律咨询、现场问答、法治文艺汇演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广大居民解决身边法律问题。近年来,全市年均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500次,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在全市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法治氛围,全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
三是打好宣传阵地战。从解决法治宣传教育经费保障不足,法治文化公园管理不规范、普法阵地不足等普遍情况入手,把普法工作经费单独列入本级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情况逐年增加,自2022以来对全市法治文化阵地进行提档升级,拓展阵地规模,丰富法治元素,建设法治文化公园20余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0余处,村居法治文化一条街850余条,实现了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以乔家村为例,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和闲置农宅,累计投资100余万元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一条街、法治文化展览馆,设置法治宣传栏、布置草坪法治石刻60余处;打造“法治民宿”5家,把基层一线“神经末梢”打造成为法治宣传的“前沿阵地”,以“小切口”推动全民守法“大场景”,构建“民宿+普法+服务”的基层普法新形式。(山东省邹平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