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闫晓婷)近年来,禹城市司法局积极探索社区矫正新模式,结合大禹文化理念,“疏堵结合,靶向治理”,努力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由“管得住”向“矫得好”转变,打造社区矫正禹城模式。
一、制度先行,打造队伍建设主力军。一是明确职责。以队建制改革为抓手,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清单,成立禹城市社区矫正执法大队,负责全市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二是建强队伍。根据工作需要并结合镇街地域特点,确定专门化工作队伍,设置3个执法中队,按所在片区承担对应工作。三是优化管理模式。每个执法中队设中队长一人,由中队驻地司法所所长兼任,队员四人,社会工作者二人、义工二人,中队直接受大队管理,初步形成“执法大队+执法中队+司法所+社会力量”四级联动管理模式,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社区矫正执法力量的专业整合、密切配合、协同推进。
二、广泛宣传,搭建社会参与连心桥。多形式开展《社区矫正法》实施三周年宣传活动。活动开展以来,辖区11个司法所分别进社区、集市、广场等场所广泛开展专题普法宣传活动,提升广大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组织召开全体社区矫正对象警示教育暨电商技能培训会,促进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切实提升社区矫正教育帮扶效果;组织开展社区矫正中心“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参观社区矫正场所,展示社区矫正工作新形象和智慧矫正建设成果,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的透明度和知晓度;设定突发场景,组织开展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活动,提高社区矫正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执法水平,为进一步推动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关注、理解、支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矫心正行,照亮社矫对象回归路。一是实行“积分制”考核,出台《社区矫正对象积分制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将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赋分,按得分情况划分为严管、普管等级,依等级实行个性化管理,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提升教育矫正质量。积分制考核实施以来,共有360人参与考核,20人调整管理等级,110人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二是发挥“专家库”作用,选任6名法律专家、4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成立专家库,每季度集中组织法治教育培训和心理健康疏导,目前已累计举办教育学习培训班48期,培训社区矫正对象1600余人次;建立公益活动基地,发挥志愿者引领作用,先后协调市慈善义工联合会、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等共同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主题教育公益活动,增强矫正对象社会责任感。
四、智慧矫正,织密精准防控监管网。一是构建“APP+信息化核查+天网+电子腕带”四位一体的精准监管新方式。实现了线上实时定位、轨迹查询、越界报警,已累计有效核查一万余人次。探索“智慧+心理矫治”路径,线上通过一体化平台融合心理矫治模块,从入矫、矫中、解矫分阶段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测评,智能推送个性化矫正方案;对有心理困扰的矫正对象,线下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辅导。搭建“智慧+多位一体”平台,引入自助报到、慧智学习、VR、视频会议、远程会见等智慧化融合应用系统,为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提供了智慧方案,自“智慧+”模式应用以来,平台记录学习时长4万余小时,特殊期间召开视频会议、法治讲座及心理辅导5次,自助报道150人,远程会见20次。二是强化档案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禹城市司法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落实专人负责,统一规范档案内容和格式,做到纸档建立、电档跟进、实时储备,实现安置帮教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和衔接无缝化,截至目前,已完成450人档案录入工作。
五、风险研判,拧紧社区矫正安全阀。深入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的走访排查力度,针对有思想波动的矫正对象,通过个别谈心谈话和观察行为表现,对其存在的风险隐患和下一步行为动向进行重新研判,制定个性化预案,化解潜在风险。召开社区矫正矫情分析会议,认真落实重点工作,严格规范请销假制度,持续加强重点人员的管控,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严防社区矫正对象涉黑涉恶、脱管和重新违法犯罪,根据研判情况,对影响社会安定的风险点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消除。(禹城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