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宋鸿雁)山东临清市紧紧围绕法治建设总体要求,始终将“民主”和“法治”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两驾马车,通过依法完善民主法治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倾力建设法治乡村,打造“123”法治乡村建设新模式,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夯实“1”个基础,充分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
党的领导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临清市着力加强党支部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农村“党员夜会”制度,推动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夜会”始终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为中心议题,使“开会”的过程转变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过程。“夜会”中设置“红云课堂”,实施“菜单式”订单教学,农村基层党支部、一线农村党员群众最想听什么课,最想学什么内容,“红云课堂”就讲什么课。通过“党员夜会”这一载体,凝聚起村干部、党员、青年、“乡贤”四股力量,捆在一起为乡村振兴托底,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抓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同时,我市依托中共卫东县党史陈列馆、清平星火红色教育基地等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赓续红色血脉,锤炼党性修养。
二、抓住“2”个关键,推进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抓法治宣传。我市构筑“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模式,形成全市新媒体普法矩阵;落实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推出《法治生活》《小崔说》《法官说法》等栏目;录制《民法典》《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孩子》《法律顾问齐行动、共话安全生产法》等系列音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绘制未成年人保护专题漫画,学习强国连载刊发;发挥法治文化阵地实效,“志友书屋”“金东村法治文化广场”等让百姓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法治熏陶。
抓教育培训。实施基层法治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全市组建普法讲师团、法治副校长团队,优选294名法治带头人、1728名法律明白人,选任镇街、村居法律顾问,实施等级人民调解员制度,定期开展集体学法、交流培训,通过讲解典型案例、点对点释法答疑,不断提升基层法治队伍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三、坚持“3”个融合,构建“互融式”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以自治增动力。搭建议事平台,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生动局面。尚店镇前宅科村“说事拉理”大院,讨论村内重大事务、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成为大家议事论事的主阵地。组建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动民事由“村组包办”变为“自我管理”。青年办事处薛店居归纳提炼出“老一辈记得住、年轻人能接受”的新版村规民约,村民们夸赞“时尚、好看又好记”,做到了既符合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又能“入眼、入脑、入心”,非常的“接地气”。
二是以法治强定力。村居普遍建立健全“阳光村务”公开政策,坚持重大事项决策过程合法、公开透明。同时,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抓手,聘请法律顾问“找茬”,助推村级事务日益规范化、合法化,组织成立平安巡防志愿服务队,不定期开展平安巡防行动;发挥人民调解员和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的作用,及时排查和化解纠纷,有效维护了村居的和谐稳定。八岔路镇杨二庄村作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深入推进依法治村工作,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到村集体各项事务之中。今年该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完工,全过程在公开栏内向村民公示,接受村民的监督,也因此赢得村民的信任。
三是以德治提魅力。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道德引领,积极引导群众学典型树典型。松林镇组建青年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定期到村居开展“倡树文明新风”主题宣传活动。康庄镇开设“羡林学堂”,组织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开启国学之旅爱心课堂”等活动,使“羡林学堂”真正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坚实阵地。同时,盘活农村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图书资源,推进“家庭图书馆”工作,不断融入国学氛围,构建起康庄镇“学校+家庭+图书馆”全民阅读新模式。(山东临清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