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共工新闻社顾问钮则坚荣获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二十载“两山”路:“三色”铺就美丽中国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2005年8月,浙江安吉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次提出,如一粒绿色种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二十载春秋流转,这一科学理念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从荒山披绿到江河安澜,从产业转型到民生普惠,美丽中国的画卷在实践中徐徐铺展。站在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两山”理念中汲取力量,以“信念红”铸魂、“实践蓝”赋能、“民生金”作答,在新征程上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华章。
 
    这一份“信念红”,是扎根理论沃土、锚定方向的“初心本色”。“两山”理念的红,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定盘星”。从“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到“取之有度”的生态伦理;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靠自然界生活”的深刻论述,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阐释,“两山”理念既传承历史文脉,又回应时代之问,清晰界定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生态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永续发展的“根基”。二十年来,正是这份坚定信念,让浙江余村关停矿山、转身生态旅游,让福建长汀治理水土流失、荒坡变果园,让无数地区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这份“信念红”,把“两山”理念作为必修课、案头卷,彻底摒弃“唯GDP”的陈旧思维,在项目审批、产业布局中始终把生态红线挺在前面,讲清“生态兴则文明兴”的道理,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
 
    这一抹“实践蓝”,是冲破路径依赖、创新突破的“奋斗底色”。“两山”理念的蓝,是打破常规、敢闯敢试的创新之色,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二十年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困境,“两山”理念以革命性思维,撕开了“保护与发展对立”的认知迷雾,指明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转型路径。这份“实践蓝”,体现在江苏太湖治理中——关停两千余家高污染企业,推动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崛起,让“太湖美”重现;体现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中——创新“光伏治沙+产业”模式,让流沙变绿洲、沙漠生金;体现在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以“生态+文旅”激活IP价值,实现“保护物种”与“富民增收”双赢。广大党员干部要扛起这份“实践蓝”,争当转型发展的“开拓者”,面对传统产业升级难题,不回避、不推诿;面对生态治理瓶颈,主动对接科研机构,探索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要敢于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让“实践蓝”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这一缕“民生金”,是生态惠民利民、共享红利的“幸福亮色”。“两山”理念的金,是生态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温暖之色,是“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二十年来,“两山”理念的实践,让“环境就是民生”从口号变为现实:云南洱海治理后,白族村民开起民宿,年收入翻番;陕西榆林治沙后,“沙窝窝”变成“金窝窝”,大漠蔬菜年产值超十亿元;浙江淳安守护千岛湖,发展有机渔业、生态旅游,让百姓端稳“生态碗”。这缕“民生金”,是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是清澈的河水、清新的空气,是群众钱包里的“生态收益”。广大党员干部要守护这份“民生金”,把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从严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严厉打击乱排乱放、破坏生态的行为,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积极探索“生态+”富民路径,引导乡村发展生态农业、康养旅游,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民生金”成为美好生活最坚实的支撑。
 
    二十年栉风沐雨,“两山”理念已从余村的“一地实践”变为全国的“普遍行动”。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信念红”守初心、“实践蓝”闯新路、“民生金”惠万家,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色调,让中华大地永葆生机活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书写新的辉煌。
 
    (作者:中江县民政局 胡雪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