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像泡桐树巍然挺立
----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
文/李佩山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的辉煌人生,都是与他们伟大的母亲分不开的。正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焦裕禄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题记
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和“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他和孕育他生命、哺育他成长、影响他人生最深的母亲李星英之间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往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2025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61周年。值此祭日前夕,我饱蘸热泪、满怀深情地把多年来通过采访焦裕禄夫人徐俊雅、二女儿焦守云、二儿子焦跃进与三儿子焦保钢和焦裕禄夫妇搭救并关爱过的养子、原河南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长张继焦,以及山东淄博焦裕禄纪念馆组织人事部副部长崔强、解说员徐光玉等同志积累的点点滴滴整理出来,献给广大亲爱的读者朋友,以表达对焦裕禄同志的深切缅怀。
李星英痛失骄儿泪满襟
1964年5月21日这天,一位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老夫人,刚走出山东淄博八陡火车站,就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她手扒着黄土,号啕大哭“我的儿呀,我的儿呀,我的儿……”那哭声振聋发聩、撕心裂肺、令人动容。
李星英
这位老人就是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那年5月14日上午9点45分,无情的病魔,夺走了焦裕禄年仅42岁的生命。白发人送黑发人,母亲李星英强忍悲痛,硬撑着给儿子料理完后事。据焦守云回忆:“奶奶陪着母亲把丧事办完,在整个过程中她未掉一滴眼泪,也没听奶奶说过什么。可当她一踏上故土,就再也忍不住了。有人问她:为什么当时不哭,一到家乡却要痛哭。她说:‘俊雅还年轻,却带着6个孩子,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我要是在那里大哭,俊雅不是更伤心难过嘛!’”
老人颤抖着说:“我又怕一哭会影响大家的情绪,俺儿是为兰考人民牺牲的,不能让他的在天之灵看到俺给大家添堵。可一回到家乡,看到熟悉的一草一木,我想起了儿子小时候的模样,想起他受的艰难,心里非常难受……”老人再次老泪纵横。这是多么深沉而伟大的母爱啊!
1964年3月,一心为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而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因劳累过度,在三义寨下乡时突然晕倒……经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会诊,最终确诊为:肝癌晚期,皮下扩散。随后,焦裕禄被转到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
不幸的消息传到家乡,母亲第一时间在大儿子焦裕生的陪同下,千里迢迢从淄博赶来。望着脸色蜡黄、形销骨立、蜷缩在病床上的儿子,她心如刀绞,强忍着巨大的悲伤安慰说:“……没有治不好的病,等你病好了,我再给你烙小米面煎饼吃、纳千层底的鞋子穿……”
焦裕禄听后轻轻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临终前,焦裕禄嘱托妻子:“俊雅,不要哭,你要坚强。我没想到,自己走得这么快、这样早。咱们还有两位老人(焦裕禄母亲和徐俊雅母亲)、6个子女,这担子都压在了你一个人的肩上。但你不要给组织上找麻烦,不要向领导伸手要钱要东西……”
焦裕禄英年早逝,成了母亲心中永远的痛。焦守云回忆说:“土改时我家分到一个桃园,里面有个破窑洞。父亲刚去世的那段日子,每到傍晚的时候,奶奶因为思念他,就独自跑到窑洞里哭,以寄托对儿子无尽的哀思……”
焦裕禄临终时对前来看望他的上级领导说:“我只有一个要求,死后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6年2月26日,经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焦裕禄的灵柩从郑州迁回兰考。中午时分,挂着4节车厢的专列,抵达兰考火车站。迎灵的人群发现,车头前悬挂着焦裕禄的大幅遗像,车厢两旁粘贴着“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和“焦裕禄同志永垂不朽”的巨幅标语。
那天,兰考县城万人空巷,火车站人山人海,街道两边挂满了挽联,人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迎接他们的好书记焦裕禄魂归故里。当灵车出现在兰考街头时,有人大声哭喊:“焦书记,您是为兰考人民活活累死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在追悼大会上,兰考人民以“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的坚定决心,表达他们对已故县委书记焦裕禄的真挚情感。当焦裕禄的灵柩被抬到准备安葬的墓穴旁边时,百姓们扑通通地跪成一片,那场面和哭声撼天动地:“焦书记,您别走,兰考人民需要您啊!”
站在一旁的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在极度的悲痛之中,哭喊着撞向棺木,幸好被亲人们连忙紧紧地拉住。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一声不吭地注视着安葬现场。看到儿媳徐俊雅痛不欲生,她的心都要碎了……
肖位芬老人在迁葬现场哭得站立不住了
迁葬结束后,追悼的人群逐渐散去,墓地又归于平静。纵然在落日的残阳下,松柏依然是那样翠绿。四周新栽的泡桐树苗,像列队的士兵齐刷刷地傲然挺立,守护着兰考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灵墓。一向隐忍而又刚强的李星英,悄悄地让孙子用架子车把她拉到儿子的墓地。在孙子的搀扶下,这位年迈的老人,一步步走上前去。她扶着儿子的墓碑,望着镶嵌在墓碑上那张熟悉的遗照,忍不住几度哽咽、泣不成声:“我的儿,这是娘最后一趟来看你。娘老了,走不动了,以后再也不能来看你了……”
兰考人民心系英雄母亲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刊播了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和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焦裕禄同志的事迹迅速传遍神州乃至全球,北崮山村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一夜之间举世闻名。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青年,一波又一波地前来瞻仰焦裕禄故居。“每天早上,奶奶就搬着南屋里的那把罗圈椅,坐在院子里,给那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讲我二叔的故事,一天要接待几百甚至上千人呢!”焦裕禄的侄媳妇赵新爱回忆说。
这是焦家小院的高光时刻。如果穿越历史的时空,把目光投入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场景,一群又一群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语言和习俗、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簇拥在一位普通农村老人的身旁,悉心地分享焦裕禄的人生经历和辉煌业绩,且目光清澈、表情严肃、满怀虔诚。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
同时也无疑是那个火红年代的光荣和骄傲!
多情多义、深知感恩的兰考人民,十分牵挂着焦裕禄的母亲。兰考县每年都有多批次人员,主动前往看望和慰问她老人家。据焦裕禄在兰考树立的“四面红旗”之一的韩村老支书杨素兰回忆:“仅我清楚记得的就有好几次:分别是1964年年底、1966年2月、1968年秋天和1972年焦裕禄母亲病重及其病逝。”
1968年中秋时节,时任兰考县委书记张钦礼一行,带着兰考盛产的小米、花生、香油和大枣等土特产,专程来到山东淄博北崮山村看望焦裕禄的母亲。一见面,张钦礼就握着焦裕禄母亲李星英的手亲切地问:“大娘,身体还扎实吧?”
“我这身子骨好着呐!你们工作那么忙,这么多人还大老远地来看我,叫我说啥好呢?谢谢你们啦!”
“要说谢,得谢谢您给我们培养出了学习的好榜样!”
“禄子年纪轻轻的就走了,俺心里难受啊!”
“大娘,您千万要放宽心,一定要照顾好身体!”张钦礼指着兰考来的干部对老人说:“焦书记走了,我们都是您的儿女!”
“禄子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了吗?”
“他完成得很好,非常出色!”
“禄子对得起毛主席了吗?”
“对得起,很对得起,他不愧是毛主席的好学生!”
老人听后微微一笑,但很快她的眼圈就湿润了……
在母亲李星英的心目中,儿子焦裕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是她一生无比的骄傲!
1972年9月25日,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不幸在家乡逝世,享年80岁。
焦守云曾无比自豪地说:“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在我奶奶身上都能体现出来;同样,中华男儿的优秀品质,在我父亲焦裕禄的身上,也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奶奶用她深沉的爱和坚韧的意志,深深地影响了父亲的一生!”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一户自耕农家。长辈给他取名“裕禄”,就是希望他一生衣食无忧,过上富裕安稳的生活。他的母亲李星英生于1892年,祖上是木匠,家庭条件相对比较殷实。她嫁给焦裕禄的父亲焦方田时,焦家的生活条件还好。焦裕禄在《干部历史自传》中写道:“从出生到15岁,家庭有15口人,15亩地,牛2头、骡子1头,房子20余间。全家依靠种地生活,农闲时开一小油坊,打蓖麻油……”
可是,好景不长。焦裕禄的母亲,前后经历了早年丧夫和晚年丧子的悲痛,但她都以顽强的意志支撑着家庭。在焦裕禄8岁的时候,全家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将他送进村里私塾读书。4年后,又把他送到南崮山小学继续上学。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焦裕禄非常珍惜。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学堂,从未耽误过一次。同时,他深知家里困难,经常在放学后拎着柴刀上山砍柴,然后背到集市上去卖,换回钱来再去买学习用品,以减轻家庭负担。
母亲时常带着焦裕禄下地干农活,教他认识并采挖马齿苋、灰灰菜、苦苦菜等野菜,做成野菜粥充饥,既熬过了艰难的岁月,也切身体会到了劳苦大众的疾苦。人们从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仅留下的4张照片中可以看出,他不是在拔草,就是在锄地,或者在栽种
母亲不仅教焦裕禄干农活,还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1941年,家庭没啥吃,又欠下了外债,我还要结婚,父亲终日愁闷,秋天上吊自杀了。”
正值兵荒马乱,焦裕禄的哥哥下落不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焦裕禄的母亲万分悲痛,但她并没有被不幸和苦难压垮,而是语重心长地对焦裕禄说:“禄子,你哥一时回不来,出殡时只有你给你爹顶包打瓦了。我们今后还会遇到困难、遭受打击,但你要给娘记住:人到啥时候都不能塌了脊梁骨!”
焦裕禄始终铭记母亲的教诲,一生都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1942年,焦裕禄被日军以“共党嫌疑人”的罪名抓捕入狱。他在《自传》中写道:“这年6月下旬的一天,吃过早饭,突然听到大门外狗嚎叫得非常厉害,我赤着脚光着背到大门口一看,两个鬼子一个翻译,持着枪在看我家门牌。我见势头不对,便出大门向南拐弯,想跑掉,但未走多远,从南面过来两个汉奸便衣,各持手枪,迎头碰上,一把将我抓住……”
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正在给大家讲父亲当年的故事
焦裕禄被捕后,母亲李星英心急如焚,这位年已半百的小脚妇女,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每隔一天便要来回走六七十里的山路,到博山县城打探儿子的下落。焦裕禄和其他十余人被关进一号监牢。他看到牢内有二人正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一个放牛青年被日寇烧得满身焦烂,另一个农民则被日军用铁锹打断了腿。焦裕禄入狱的当晚便被拉过去审问,一个日本宪兵不容分说,拿起扁担就往他身上打,一会儿就被打得遍体鳞伤、晕了过去……
焦裕禄被日军押送到抚顺大山坑煤矿当苦工。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华野蛮统治的40年间,共造成25万多中国矿工死亡。至今,在抚顺煤矿还有30多个“万人坑”遗址,埋葬的都是被日军折磨而死的中国苦工。焦裕禄到煤窑后才知道,所有矿工都在宪兵队被折磨过半年之久,一个个瘦得皮包骨头、连路都走不稳,但还要被逼着下坑挖煤……
日军在华北等地抓捕的像焦裕禄这样的“特殊工人”多达4万余人,可是到抗战胜利时只剩下区区七八千人。和焦裕禄同样遭此厄运的邻村20多人,都被百般欺压虐待,不足一个月就有17人被活活地折磨致死。1943年8月,焦裕禄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终于逃出虎口,回到家乡,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母亲。他百感交集地叫了声“娘”,然后就猛地扑过去,母子俩抱头痛哭了一场……
晚年的李星英在自己家中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好男儿要有担当,要做一个好人,做天上最亮的星!”母亲的话,在焦裕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动力。1945年,焦裕禄打长工的江苏宿迁地区建立了人民政权。这使他看到了穷人翻身做主的希望,随后就从宿迁返回家乡,并很快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1946年1月,焦裕禄在北崮山村农民焦念祯家,秘密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焦裕禄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准备随军南下。临行时,焦裕禄来到母亲跟前还没开口说话,母亲便知儿子心里最牵挂的是她。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对儿子说:“党需要你去,你就放心地去吧,娘能撑得起这个家!”
“那我也请妈妈放心,不闯出个新天地,我决不回来见您!”焦裕禄郑重地向母亲保证。
焦守云在给山东省社会科学界的同志们作焦裕禄先进事迹的报告
1953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同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在这里,二女儿焦守云出生后,由于工作忙碌,已有两个孩子,实在照顾不了,焦裕禄便让母亲把守云接回老家,直到最后一次探亲焦裕禄才把守云接回身边生活。
不过每当农闲时,母亲就会带着守云到洛阳小住些日子,并给儿子焦裕禄带自制的他喜欢吃的煎饼和腌香椿。而走的时候,不管工作多忙、身体多累,焦裕禄都会亲自到火车站为她们送行。焦守云回忆说:“我奶奶每次都是把烙出来的煎饼晾干叠好,去看我爸的时候带上,能吃好长时间。有时煎饼上长出一层绿毛,爸也舍不得扔掉一点,就轻轻擦去上面的绿毛后再吃……
他就像泡桐树巍然挺立
当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泡桐树苗,如今已长成了令人仰望的参天大树
1962年12月,在兰考遭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党派焦裕禄来到兰考,担任县委第二书记。他深有体会地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于是,他到兰考的第二天就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访贫问苦、问计于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乡亲们与他也无话不谈,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焦裕禄摸清了“三害”形成的来龙去脉,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48个,大小沙丘1600多个,以及9条河流发生淤塞的62个地点,并组织人员起草了《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他们采取“贴膏药”(翻淤压沙)和“扎针”(大规模种植泡桐)固定流沙;建立“以排为主,灌、滞、涝、改兼施”的治水方针,以夏秋观察、冬春治理的循环模式,建设调整水利工程;用“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的方法治碱,同时试种耐碱作物,尽早改良土壤。
“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灾区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豪!”焦裕禄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下了如此的豪言壮语。到1963年底,兰考共造林21014亩,四旁植树146万亩,打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改造盐碱地9万亩,新挖和疏浚较大河道上百条。这些工作的成效,在日后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60年后的今天,泡桐树的根脉已悄然在昔日寸草难生的风沙、盐碱地上,托起“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奏响了精彩的乐章。原本为防风固沙,谁曾想它长着长着,竟长成了“音乐器官”的天材,长成了精美的乐器。2008年兰考民族乐器产业园挂牌。现在兰考泡桐制成的民族乐器古筝、古琴、琵琶、柳琴等 20多个品种、30 多个系列,年产量70多万件,占全国音板市场的九成以上,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兰考人民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
兰考县民族乐器文化产业园
“兰考泡桐产业早已不再局限于民族乐器,而是向现代家居领域拓展。”兰考县委前负责同志曾经介绍说:“从2010年起,兰考引入TATA木门、索菲亚、顶固等知名品牌在此建厂。泡桐板材被加工成复合门芯、衣柜结构板、地板底层板,销往全国各地。县里成立现代家居产业园,光是这一块,年产值就达到380亿元,拉动就业近8万人。兰考已成为河南省唯一获批的‘木制品进出口基地’,正逐步成长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家居和定制家居产品集散地。”
产业的背后是制度作保障,兰考县出台“泡桐+”战略,从苗木补贴到加工贴息贷款,从技校培训到品牌打造,政策支持一环扣一环。一个原本靠天吃饭的穷县,竟然靠树站稳了脚跟。2023年,兰考泡桐产业链整体产值超过800亿元。全县己建成泡桐育种基地12个、科技研发中心5个,引进林木研究院专家长期驻点。泡桐新品种“兰考优桐2号”,生长周期缩短25%,出材率提升30%,确保种得快、伐得稳、卖得响!
“焦裕禄啊,我们的好书记,你就像那泡桐树巍然挺立,挡黄沙抗洪水无比坚强,不怕苦不怕难从不为自己……”作者儿时在家乡兰考经常唱起的这首歌,就是对前人栽树,让后人乘凉的焦裕禄的最高礼赞!
如今兰考农村新貌
2024年9月22日,第七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河南兰考成功举办。兰考农民登台唱出丰收赞歌,呈现出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宜居宜业和美、农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画卷……
焦裕禄当年在日记中写到:“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都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倘若焦裕禄在天有知,能够看到兰考发生的巨变该有多好啊!
携家眷千里探亲成永别
1964年初,已升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取得了同“三害”斗争的初步胜利。这时,他的肝病却越来越严重。跟随他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压住肝部。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深感时日不多的焦裕禄,心里除了放不下兰考的工作,还时刻惦记着生他养他的老母亲。
这年春节前夕的一天傍晚,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正在做饭。“老焦一进门就高兴地对我说:组织上批准我探家,我可以带着你和孩子们一起回山东老家过年啦!”徐俊雅回忆说:“一路上,老焦很兴奋。他曾指着一块块烈士纪念碑,对孩子们讲革命先烈同日本鬼子、国民党匪帮英勇斗争的故事。
“回到老家的第二天早上,老焦不顾天气寒冷,带领全家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焦家的老坟地。他指着一座坟对孩子们说:这是你们爷爷的坟。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那年粮食绝收,还不起借下的高利贷,他被逼得悬梁自尽了!
“后来,我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煤窑做苦工,面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刺刀威逼,每天在暗无天日的地层深处干15个小时以上,那时咱穷苦人没活路啊……而现在咱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你们要是不好好学习,怎能对得起领导咱们穷人翻身解放的共产党啊!”
这是焦裕禄阔别家乡17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携家眷回故乡探亲。“我印象中的‘大官’,穿得都很气派,从未见过像我二叔那样的‘官’。大过年的,衣锦还乡,还不如俺村里人穿得好呢!一条掉了色的蓝裤子,外面裹着一件灰色旧大衣,头戴三扇棉帽子,脚踩一双老头鞋。谁会相信他是一个堂堂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侄媳妇赵新爱如此回忆说。
那年雪下得很大,积雪一尺多深。按照当地风俗,大年初一都要拜年。在焦裕禄42年的人生中,有一半都是在北崮山村度过的。清晨,在一阵阵爆竹声中,一缕缕炊烟在青砖蓝瓦间缭绕升起,勤劳的父母正在灶台前续火加柴,忙着为睡眼惺忪的孩子们做年饭。这时,焦裕禄走出家门,顺着崮山桥,前往拜访他童年的伙伴、一起经受过苦难的乡亲和并肩作战的民兵战友。
“那天,他穿着一件磨得发亮的大棉袄来到我家。‘你咋穿成了这样?’我感到有些好奇。‘咱出力干活的不就是这样嘛!’他却若无其事。当时,乡亲们并不知道他已经是兰考县委书记。”与焦裕禄同年同月出生、时任北崮山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壬年,眼里泛着泪花回忆说。
“焦裕禄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谈到我们村的发展,他一本正经地建议说:‘咱村缺水,得想办法弄水,解决了水的问题就好办了;北山上光秃秃的,得绿化起来,再种些桃、梨等果树,开了花好看,吸引游人参观,也增加村里收入;要抓水利,让各生产队都挖池蓄水,割完麦子种玉米,挑水养苗不怕旱;应发展副业,栽种桑树养蚕,40多天就摘茧。”如今的北崮山上,桑树绿荫密布、桑葚粒大、甘甜飘香……
在家乡短暂的日子里,焦裕禄不是走亲访友、拜见长辈、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就是打水扫地、贴春联、接待家中来客。他总想为家乡多做点贡献,帮母亲多干些家务。母亲见他脸色发黄、又黑又瘦,焦急地问他“身体咋了?感觉有啥不好?”劝他“回兰考后,赶快到医院查查”。他答应说“好”,并说“没啥大事,只是感到有点累,脸黑是在兰考被风吹日晒的……”
人生在世,世事难料;分别又相聚,聚首又分离。转眼间,短暂的假期一晃而过,正月十六日上午,焦裕禄夫妇和子女们带着母亲连日来在烟雾燎绕、没有窗户的厨房里,烙的一大螺煎饼和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亲手做成的千层底布鞋及其它家乡特产,与依依不舍的母亲道别。天空又飘起了片片雪花,真是人留地留天也留,就是舍不得让亲人们走。
寒风吹衣袖,一步一回头。焦裕禄一家人离开房屋、走出家门、走到了村子的大路上。雪越下越大,站在家门口风雪中年迈的母亲,目送着亲人们渐渐地远去。她浑身挂满了雪花,显得愈加苍老。“娘,您回去吧!快回去吧!!”焦裕禄喊道。
李星英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仍一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任凭风吹雪打。这时,焦裕禄放下行李,脱下帽子,大声地喊了声“娘”,随即便向着母亲,“扑通”跪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响头,并含着眼泪默念道:“儿子不孝,您可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啊!”
……
(作者说明:此文已经焦裕禄女儿焦守云和河南兰考、山东淄博两地焦裕禄纪念馆有关领导同志审核同意,照片多来自两地焦裕禄纪念馆,个别照片来自网络,在此谨向摄影者真诚致谢!)。 作者 李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