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退休人员去世后,剩下的养老金如何处理?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腊月小年糖瓜敬灶神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腊月小年糖瓜敬灶神
 
  散文(朱玉富)
 
  “小年不上灶,灶神不回头”。在家乡鲁中钢城地区,有腊月二十三辞灶王的说法和习俗。因为时代的原因,童年时,腊月二十三辞灶的记忆很是记忆深刻。时至今日,尽管人们年味意识渐淡,但在家乡鲁中一带仍然有,“腊月二十三‘小年’辞灶神的习俗。有道是,三里不同规,十里不同俗。
 
  从腊月二十三,家乡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不过完正月十五就等于没有过完年。从这天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被统称为“过年”。二三鞭炮入窗来,讶觉新春序幕开。童年记忆里,权威的父亲不仅要亲力亲为地落实一家人的年货、年夜饭等筹备工作,还要准备当天最重要的节目乃是举行祭灶王爷升天仪式——辞灶神,从而引导家人们进入到与神灵交流信仰的生活之中。
 
  灶王爷是谁?长得什么样?为何只能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才能辞灶上天?!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父亲从爷爷那里“知道”腊月二十三糖瓜敬灶神的习俗,并从小就向我们兄妹“普及”了这方面的知识。传说,灶王爷是由玉皇大帝敕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凡间各家的灶火。他更重要的使命就是秘密“监督”各家各户的孝敬与善恶,所以世间凡人谁也不敢得罪他。母亲说,小时候在娘家时家里棚子东边就设有灶王龛,(寓意紫气东来之意)里面供奉的是灶王爷神像。每当“小年”的黄昏时,外公才掀开龛,揭掉旧的灶王像,只留下画像下面所附的“马”,换上新的,并在两旁贴上诸如“上天言好事,回宫隆吉祥”的对联和“一家之主”的横批。由于母亲当时年龄尚小;并有幸目睹过“灶王爷”的风采:木版画灶王爷一般都是清秀俊朗的“小白脸”形象。至于“女不祭灶”的说法也被外公家延续,为此,娘的偷窥也免不了老娘的一顿数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说得很分明:“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幼年时,每逢每年小年祭灶时,父亲要在“灶王爷”画像前摆上许多好酒、好菜,特别是糯米饼、芝麻糖瓜之类的甜品,好让灶王的嘴变甜,在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一年孝敬善恶时多说好话,让上天能眷顾天下的众生,庄稼、收成能有个风调雨顺。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就会带着家人的嘱托和期盼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带着天上诸神回来“过年”(其他诸神年过完后就升天)。记得在我六七岁时第一次听母亲讲灶王爷故事时,就冷不丁冒出一句“给灶王爷吃好的还不如给我吃”的话,“灶王爷也不是好东西,住得好吃得香才帮人说好话……”我的胡话还没有说完,就遭到母亲照头一巴掌,和“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呵斥。后来读到“酹酒烧钱灶君喜”的词句,更加坚定了我第一次对灶王爷‘不尊’的看法。
 
  可是,当看到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对“灶王爷”进行“反修”批评时,我的逆反心理又上来了:这种信仰仪式其实就是在家庭社会中定期上演的一种“社会信仰”,旨在定期地清理人们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强化其淳朴传统的文化认同意识与内部秩序感。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心理需求和安慰罢了:他们在以敬神的名义完成过年狂欢的仪式,并在其中寄寓一定的生活情感、意志与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此看来,这也只不过是一种传统的民俗信仰而已。而过年的红火不就是由一个个传统的民俗构成的吗?一旦把各种民俗信仰剥离,“过年”还有何意义呢?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沉淀,不管是小年还是春节,其实它就是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当然,我并非是要家家户户过小年要“辞灶神”,而是想借小年之际把母亲普及于我一些传统的年俗“普及”的范围利用文字和多媒体再扩大一些而已。今有佳时不可贻,满城灯火花如何,纵然人世有沧桑,于阑珊处得自在。岁月碾过年轮,不知不觉已是鬓鬓之年,尽管很多往事挤掉了人生的许多记忆,但幼时过新年辞灶神的仪俗,却更加鲜明留在了记忆的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