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脉西麓的江西省铅山县武夷山镇下渠村洋西湾自然村,一条清澈的河流从分水关、桐木关蜿蜒而来,在观音河畔与云雾交融,滋养着一片独特的茶园。这里,江西省洋西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洋西湾公司”)以“生态为根、品质为魂”,用十四年时间将100余亩荒坡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砂石红茶”基地。2025年5月,公司选送的“河红小种”在江西省名优茶评比中斩获红茶类铜奖,为这片深山茶园再添荣光。
初心如磐:80万元启航,深耕生态茶业
2010年,公司创始人赖顺彪怀揣“让深山好茶走出大山”的初心,带领团队扎根洋西湾。面对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的困境,他毅然投入80万元启动资金,引进武夷岩茶核心品种“大红袍”中的珍稀分类——奇丹,并同步试种武夷河红小种、正山小种等本土红茶品种。
“奇丹虽生长期晚,需待四五月份才能采摘,但它能充分吸收春末养分,茶叶内质更丰富。”赖顺彪解释道。为突破传统种植密度,团队通过改良砂石土壤结构,采用立体栽培技术,实现每亩种植超1000株茶树,且茶树寿命长达数十年,形成“一次种植、永久采摘、越采越旺”的可持续模式。
目前,赖顺彪在武夷山镇红茶街区和精品名宿一条街,投资近三十万元,盘下了两间烂尾楼,将其打造成对外销售的窗口。
生态密码:砂石土与云雾的天然馈赠
洋西湾茶园的独特品质,源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茶园坐落于海拔600余米的山坡,砂石土占比超60%,透气性强且富含矿物质;周边数百亩生态林形成天然屏障,既能涵养水源,又能吸附河边雾气,使茶树终年浸润在湿润清新的空气中。据监测,茶园年均气温20℃,昼夜温差达10℃,这种“高山云雾”气候让茶叶生长缓慢,积累了更丰富的氨基酸与芳香物质。
“我们的茶树‘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有机肥,连除草都靠人工与机器配合,绝不使用一滴农药。”茶园技术负责人指着茶树根部覆盖的腐殖质介绍。这种“原生态种植法”虽成本高昂,却确保了茶叶“无残留、零污染”,成为“砂石红茶”的核心竞争力。
匠心铸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在洋西湾公司的加工车间,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系统正实时调控茶叶萎凋、发酵、干燥等环节。
“从鲜叶到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标准。”赖顺彪解释道。
为确保奇丹茶的发酵均匀度达98%以上。针对河红小种与正山小种的工艺差异,团队创新“一茶一策”:河红小种采用武夷岩茶炭焙技艺,以松木明火低温慢焙,形成“花果香显、滋味醇厚”的独特风格;正山小种则结合红茶传统工艺,突出“桂圆汤香”的经典韵味。
2025年5月,江西省茶产业联合会专家组品鉴后评价:“洋西湾茶品兼具岩茶的岩骨花香与红茶的甜醇,工艺创新值得推广。”
品牌突围:从地方特产到江西名优
如今,洋西湾的茶香已飘向全国。赖顺彪表示:“未来将打造茶旅综合体,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全链条乐趣,让这片砂石茶园成为武夷山的新名片。”从荒山到茶海,从地方小厂到江西名优,洋西湾公司用十四年时间诠释了“生态与品质”的双重价值,为乡村振兴书写了生动注脚。
望着这片承载希望的土地,赖顺彪信心满怀:“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卖茶叶,更是守护一方绿水青山,传承千年茶道文明。”或许这正是新时代中国茶人的共同愿景——让世界品味东方树叶的自然之美,见证中华农耕智慧的时代新生。(艾世民)来源:消费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