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邹城:以公益服务为方向 打造城市新地标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财经 > » 正文

山东临沂红花镇联村共建模式激活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小蟋蟀"奏响"乡村振兴新强音
    ——山东临沂红花镇联村共建模式激活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山东法制传媒网:(耿源)“吱吱吱,吱吱吱……”初夏时节,走进山东省临沂市红花镇蟋蟀养殖专业合作社,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从标准化养殖棚里传出。一只只通体油亮的蟋蟀在温控养殖箱中穿梭,工作人员正用玉米粉和新鲜菜叶为它们“加餐”。谁能想到,这些体长不过几厘米的小虫子,正通过“党支部领办+联村共建”的创新模式,在红花镇勾勒出一条“小产业撬动大振兴”的特色路径。
 
    2025年初,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在调研中发现,蟋蟀因蛋白质含量达牛肉两倍、富含氨基酸且具有药用价值,市场需求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但全镇尚无规模化养殖基地。“当时我们村有闲置的老支部大院,占地约1400平方米,而相邻的后壮口村有着优越的条件,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李坤的想法很快得到后壮口村党支部书记刘硕的响应。
 
    两村党支部迅速召开联席会议,在镇党委协调下,两村党支部迅速达成合作,成立联合合作社,盘活存量资产,集中力量办大事。“单打独斗难成气候,联村共建才能把产业做大。”后壮口村党支部书记刘硕说。2025年3月,红花镇首个跨村联建的蟋蟀养殖合作社正式挂牌,仅用20天就完成养殖棚改造和首批虫卵引进。
 
    在2025年4月,合作社开始引进蟋蟀苗,试着养殖蟋蟀。“单打独斗只能‘小打小闹’,联村共建才能‘攥指成拳’。”李坤指着养殖基地的分布图介绍,两村整合土地1400平方米,建成2个标准化养殖棚,科学划分幼虫区、成虫区和孵化区,100平方米空间可放置12个智能养殖箱,通过地暖温控系统将室温恒定在28℃-32℃,实现“全年无休”循环养殖。
 
    合作社共投入30万元,同时引入智能温控、湿度监测系统,幼虫成活率从传统养殖的30%提升至70%;与红姐蟋蟀合作培育的“中华双斑油葫芦”新品种,生长周期从50天缩短至35天。更令人称奇的是“循环农业”模式——蟋蟀排泄物经发酵转化为有机肥,反哺周边20亩果蔬种植,每亩地每年可减少化肥一半的投入,实现零污染、零浪费“养殖+种植”双增收。
 
    “我在合作社负责投喂和温控,一个月能拿3000元,还能照顾家里。”后壮口村民庄女士的笑容里透着满足。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先吸纳闲置劳动力就业,更关键的是,合作社还有镇上的两家企业联手合作,刘硕介绍到:“我们的成虫出来以后直接送到壮口食品进行深加工,同时我们还与美全食品联合,他那边平时生产剩下的下脚料,我们收回来喂养蟋蟀。”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群众增收就是硬道理。”李坤的这句话道出了红花镇实践的精髓。从“试水养殖”到“链式发展”,小蟋蟀背后是基层党组织敢闯敢试的担当,是联村共建凝聚的合力,更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智慧。正如李坤所说:“只要找对路子,土窝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红花镇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镇党委书记郑庆永表示:“‘联村共建’破解了村庄‘小而散’的发展困境,通过组织融合、资源聚合,让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下一步,红花镇将推广这一模式,培育蟋蟀深加工、观光体验等延伸产业,同时挖掘更多“小而美”项目。(山东省临沂市红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