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黄河宁,天下平。”齐河因黄河而美、依黄河而兴,植根于“黄河水乡、生态齐河”的齐河检察人,聚焦大局需求,牢记“国之大者”,以新时代检察担当映照初心使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河是德州市唯一的沿黄县,被誉为“黄河水乡、生态齐河”,全域覆盖水杉、银杏等具有黄河乡土特征的植物352种,吸引了天鹅、大雁等100多种野生动物栖息。渔舟唱晚,雁阵惊寒,风景如画。
“益齐河杉”检察文化品牌,寓意齐河检察勇做社会公益守护者,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依法履职,汇聚公益力量,以“检察蓝”护一路青绿,卫一穹湛蓝,守河山安澜。
党的二十大报告写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充分体现党中央对检察工作寄予厚望。公益诉讼使命如磐。公益路上,齐河检察甘愿为鲲,化鹏展翅,披绿山河,河清海晏!
2022年以来,齐河县检察院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办案53件,发出治理类检察建议32份,追偿生态损害赔偿金170余万元,恢复被损毁林地120亩,监督治理被污染饮用水源区150亩,补植复绿100余亩,放殖鱼苗10万尾,生态资源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荣获“全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表现突出集体”,黄河生态检察室荣获德州市“党员先锋岗”,多起案件入选全省检察机关、最高检典型案例。
立足区位优势,创新监督模式
在全省首创黄河“生态法庭+生态检察室”于一体的司法办案平台,为黄河流域(齐河段)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省市领导多次调研指导。构建生态检察“一体两翼多方”工作模式,沿黄设置黄河巡回检察室、黄河生态检察室,打造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示范基地,搭建行政执法、检商协作等工作台,涉黄河流域案件集约化办理,体现检察元素、齐河特色。办理跨区域环境污染案件,涉案当事人50余人,涉案款物1000余万元,创新生态损害赔偿金提存制度,成功开展跨地市生态环境修复。建立“检政企”公益诉讼损害风险防控机制,利用生态检察室地处高新科技产业区地缘优势,在知识产权保护、涉案企业合规方面提供检察保障,通过个案剖析、类案预警、风险教育等方式,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创新“三查一跟进”工作法(审查刑事、公益诉讼、生态修复案件线索,惩戒预防同步跟进),四大检察融合发力,推动溯源治理,如办理的杨某、王某非法狩猎案,打击惩治犯罪,向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提出督促履职检察建议,诉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同时启动类案办理程序,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专项监督活动,发现类案线索7件,办一案治理一片。
注重系统思维,凝聚保护合力
强化横向联动,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21个部门建立协作机制11项,召开圆桌会议17次,磋商7次,构建全域生态环境“协同联动,同题共答”工作格局。释放监督规模效应,联合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回头看”活动,清查行政执法部门近三年涉生态保护案件150余件,摸排公益诉讼线索17件。打破信息壁垒,依托“公益诉讼+12345”云平台,创建“线索移交—介入调查—公益诉讼”的一站式衔接办理流程,实现关键信息自动提取、推送,共推送线索42条,线索转化率达73%。充分借助“外脑”,聘请行政机关特邀检察官助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搭建起公益诉讼专业支持渠道。成立“益德益心”工作室,聘请40名特邀监督员、志愿者加入公益诉讼“智囊团”。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全方位、精准化加强业务指导,准确界定某公司污染环境案生态修复面积,督促其净化水体1200立方米。
坚持数字赋能,推进智慧监督
构建数据挖掘模型,拓展公益诉讼线索发现渠道,借助卫星、无人机抓拍实时监控,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线索11条。破除部门壁垒,大数据赋能典型培树,成立典型案例暨创新课题撰写小组,聚焦侦监协作办公室、典型案例、四检融合、检察建议等重点工作,拟定培树方向、培树目标,实现培树工作月督导。建设“异地修复”数字架构,集公益诉讼线索库、办案机制辅助系统于一体,实现异地修复市院交办,重点案件两级院同步审查、跟踪监督、集中攻坚。打造“码上监督”网格,设置黄河生态保护二维码、齐河生态检察公众号,链接生态修复案件办理全过程,实现“一屏整合、一键推送、一网查询”。启动“云见面”检察听证,将听证会开到果园、农贸市场、田间地头,缩短办案距离提升案件质效,拓展听证会“沟通、宣讲”功能,加深生态损害警示效果,放大生态保护正面效应,促公正,赢公信。
在“益齐河杉”品牌推动下,齐河县检察院将聚焦“专、精、特”,着力提升案件质效,打造精品案件,及时总结有成效有特色的工作经验,做活矩阵宣传,擦亮生态检察品牌。继续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与行政执法部门协同联动,探索齐河生态检察监督新路径,助力齐河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为德州检察高质量发展贡献齐河力量。(山东德州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