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何挺: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特殊办理规则的重大推进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彭金鉴:锻造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持续贯彻落实“三雁工程”,纵深推进实用性人才建设,打造一直过硬的基层人才队伍,是进一步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激情,实现基层“造血”的不二法门。
 
  选准“头雁”,树立典型带动群众。一是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模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干事创业,先走一步,多干一些,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在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拓展产业链上,坚持民主集中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产业”的方式,积极打造新型经济合作产业,深化产业优势,形成支部引领、合作社统筹、产业体质提速的发展机制,引领群众积极做好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确保领头人发挥了正向作用。二是强化本土人才助力发展。以发展论英雄,靠实绩定岗位,明确本土人才的内涵和本土人才的标准,把劳动、知识和创造联系起来,注重实际能力和贡献的大小,加大产业发展规模适中、效益明显的致富带头人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在转变发展观念积极性、改变管理方式、提高产业效益的积极性。
 
  活用“归雁”,链接产业就业推动经济建设。一是成立“归雁”精英队,以提升产业技能为目标组织转移就业,有计划地选择一批劳务输出基地。以劳务就业队伍为媒介,以劳务输出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对称为条件,以提升个人能力为目的,拓宽富余劳动力跨县、市、区流动,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需求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确保对外输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加大力度组织群众到基层产业发达地区的输出,有针对性提高返乡人才产业技能水平,实现输出劳动力在就业工程中能力再提升。二是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就业观念转变促进能力提升。以宣传教育发动群众、以争取民心、凝聚人心为主线,利用新时代讲习所、院坝会等形式将劳务队长补贴、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以工代训职业补贴、就业创业补贴等就业优惠政策,惠民利民政策宣传到村到户,促进各类群体就业创业,切实维护社会技能培训,将脱贫致富思路、技术、就业创业信息讲给身边群众,提高人才产出率。
 
  培训“雏雁”,实现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红利。一是抓好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创业素质能力。通过规范化技能培训,带动有就业创业意愿的青壮年劳动力实现创业就业。充分利用职能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的,强化培训力度,帮助有创业意愿的提高创业能力,有就业意愿的提高技能水平,对年龄偏大的统筹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打牢基础知识,提升从业人员整体专业化水平。通过电商培训,带动劳动者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二是利用周边企业带动群众就业培训。依托资源优势,结合本地企业资源,在大型企业创建就业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培训,切实保障本地就业需求,让群众能。
 
  筑好“雁巢”,为人才返乡创业奠基。一是抓好班子队伍建设。针对当前班子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对症下药,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水平。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结合乡月度重点工作任务,结合“三会一课”,对基层党组织成员进行全员轮训;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科学考评机制,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清廉型“四型”干部队伍,进一步明确“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占位必司职,无为就让座”的选人用人导向,把村基层党支部干部牵头做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为今年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参考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标准,对基层“两委”班子成员及后备干部建立科学考评制度,为选拔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干部、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抓实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高“雁巢”质量。二是抓好基层阵地建设。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创新“党支部+合作社+产业”模式,新增就业模块,打造特色产业项目,以规模经济效应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明确将政治生态建设、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群众口碑等作为重要指标,对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工作成效好不好、群众威信高不高等细化评分,并将其作为抓基层阵地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以实绩促担当,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三是推进教育事业,抓好发展环境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推动初中毕业生全员就读高中、中职等高等院校,设置乡村振兴、电商推广、基层治理等主题,借助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和流动夜校等活动,分批次对有意愿的人员进行订单式培训,提升本土人才综合能力,营造浓厚的基层学习氛围;完善中心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定好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统筹做好公共服务建设,逐步完善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垃圾收集处理和长效保洁制度,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完善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或体育活动设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把各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田园乡村。(作者:贵州省从江县 彭金鉴)